三七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明文魁 > 后记

后记(第3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好像今年高考浙江作文说的就是这个,题目大概是,每个人都有人生坐标,家庭也对你的期许,社会也给我们别样的角色,在现实生活中个人,家庭,社会间落差和错位,然后以这个为题目作文。

后来看了满分作文,前面的部分说来惭愧都没看懂,但后面有一句话‘生活在树上,始终热爱大地,升上天空’确实升华了主题。

大地是传统生活,天空是自己理想的生活,树上介于二者之间,是我们在过的生活。

我写这本小说也是这样,一方面是我想写的,一方面是大家想看的。如果我坚持创作的初衷,很可能会扑街,如果只是写大家想看的,那么就会被得很功利,我也失去写文的愉悦了。

所以对于我来说,不是要让两者敌对起来,而是让读者作者能有共鸣的,也就是上面说的能力与欲望的结合,也是树上的生活。

所以在书中的篇幅里我没有讲后来的事,因为思想渐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推行事功变法不是林延潮一个人的事,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实现,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篇幅。

最后再说说心得,我认为如果将儒学比作一个人,理学,心学,事功学既可以当作孩童,少年,青年三个时期来看。

理学就像从小到大,我们听到很多教诲,师长父母教你做人道理等等。理是告诉我们规则,行事不要超越这个规则,要懂得克制自己。

后来我们遵守了规则,却越长大越不开心。

于是我们成长中都要经历一段叛逆,因为我们发现了‘自己’。于是心学中王阳明告诉我等要致良知。良知是什么?所不虑而知者。

但找到了方向,只是方向。写这本书时,我以为我足够了解自己,也足够了解市场,比如我装逼打脸,家长里短写得很好等等。

然后我慢慢写,慢慢摸索,从下笔写文中更了解自己,也从大家反馈中更了解大家,这也是本书主旨‘事功’。

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,遵从于你的本心。

而到了我们面对社会时,我们大多数人都已为足够了解自己,或这个世界,然后走一条能力与欲望结合的路,就称之为事功。

这好比西方哲学终极三问,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到哪里去?

拆分为就是认识自己,认识世界,将往何处。

西方顺序,认识自己是第一位的,我们则是认识世界放在第一位,但最终都是我将到哪里去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