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民国之文豪崛起 > 957【未来的汉学家】

957【未来的汉学家】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“有机会的话,李约瑟先生可以去中国走走,我家里就收藏了一些相关书籍。”周赫煊说。

李约瑟遗憾道:“可惜没有机会,估计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去中国。”

周赫煊心想:你不仅过两年就要去中国,而且还会成为中国女婿,旁边那个女学生就是你未来的中国老婆。

李约瑟道:“我听鲁(桂珍)说,造纸术、印刷术、指南针和火药都是中国发明的,这让我非常震惊,由此产生了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念头。你是中国的历史学家,能告诉我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吗?”

周赫煊笑道:“中国古代的科学,都是实用科学。就拿日常饮水来说,西方人以前是不会打深井的,而中国人为了喝水就发明出了钻井技术。今天欧美诸国采用的石油钻井技术,就是在11世纪从中国传到西方的,它的发明最初是因为中国人需要在地下找卤盐。”

周赫煊笑道:“你是中国留学生吗?”

“我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鲁桂珍,”那女生侧身介绍说,“这是我的导师约瑟夫·尼德姆教授,这些是我的同学王应睐、沈诗章、爱德华和格鲁特。”

“你们好,很高兴见到诸位。”周赫煊微笑点头。

鲁桂珍对自己的导师说:“教授,这位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周赫煊先生。”

两船靠拢,但还是不够握手的距离,约瑟夫·尼德姆居然来了个抱拳礼:“你好,周先生,我的中文名叫李约瑟。”

周赫煊脸上浮出古怪的笑容:“你好,李约瑟先生,我们靠岸再聊吧。”

这位或许是中国人所熟知的,最不务正业的英国名人了。明明是个生物化学家,40多岁突然转行研究汉学,结果成为近代最著名、最权威的中国文化传播者。

两船渐渐靠岸,众人来到河边找长凳坐下,周赫煊和李约瑟终于补了个握手。

在一番寒暄过后,李约瑟表达了对周赫煊的景仰之情,随即说道:“我正在学习中文,研究中国科学史,可惜剑桥大学的东亚阅览室相关藏书太少。”

剑桥大学此时的中文藏书很多,已经接近2000册,而且还有一些宋、明、清的孤本。但那都是些经史子集,《天工开物》之类的杂书基本没有,所以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非常困难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