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民国二三事 > 第一六六章 淞沪战 三

第一六六章 淞沪战 三(第1 / 2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范杰不大看得起徐志摩,其实也有梁思成夫妇的一点原因。在范杰眼中,徐志摩就是一个浪荡子。

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,留学英国,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。张幼仪端庄善良,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,尊重丈夫,孝敬公婆,贤淑稳重,善操持家务。婚后生了一个儿子,能相夫教子。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,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。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。婚后,徐志摩出国留学。

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,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,他一见钟情,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。

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,也很有钱,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,虽然和他交往频繁,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。

徐志摩回到家里,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,说张幼仪是‘乡下土包子’,‘我要离婚!’。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、做饭伺候丈夫。

11月22日上午9时半,范杰和姐夫彭襄还有徐悲鸿,在济南接到了从北平赶来的梁思成、金岳霖、张奚若三人,然后会同连夜从青岛赶来的沈从文、闻一多、梁实秋、赵太侔等人一起,到福缘庵吊唁并瞻仰了徐志摩的遗容。

这天正值落雨,雨渐落渐大,到达小庙时,附近地面已全是泥浆。原来这停灵小庙,已成为出售日用陶器的堆店。院坪中分门别类搁满了大大小小的缸、罐、沙锅和土碗,堆栈得高可齐人。庙里面也满是较小的坛坛罐罐。棺木停放在入门左侧贴墙处,像是临时腾出来的一点空间,只容三五人在棺边周旋。

徐志摩的遗体已换上济南市面所能得到的一套上等寿衣,戴了顶瓜皮小帽,穿了件浅蓝色绸袍,外加个黑纱马褂,脚下是一双粉底黑色云头如意寿字鞋。遗容见不出痛苦痕迹,如平常熟睡时情形,十分安详。致命伤显然是飞机触山那一刹那间促成的。

梁思成带来个用铁树叶编成径尺大小花圈,如古希腊雕刻中常见的式样。把花圈安置在棺盖上,朋友们不禁想到,平时生龙活虎般、才华惊世的一代诗人,竟真如“为天所忌”,和拜伦、雪莱命运相似,仅只在人世间活了三十多个年头,就突然在一次偶然事故中与世长辞!

徐志摩穿了这么一身与平时性情爱好全然不相称的衣服,独自静悄悄躺在小庙一角,让檐前点点滴滴愁人的雨声相伴,看到这种凄清寂寞景象,在场亲友忍不住人人热泪盈眶。

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。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。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,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:‘你去打胎。’张说:‘打胎很危险啊,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。’徐志摩却冷漠地说:‘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,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?’

更有甚者,几天之后,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,可怜的年轻孕妇,在异国他乡,举目无亲,语言又不通,她痛苦地想自杀,但是后来想起了《孝经》上的话‘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’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,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。

她重新思考人生。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,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。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,劝她千万不要打胎,生出了孩子,兄弟愿收养。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,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。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。

这天下午5时,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嘉铸也从上海赶到了济南。

晚8时半,徐志摩的灵柩被装上了一辆敞篷车,由徐积锴、张嘉铸等人护送回沪,最后停灵于上海万国殡仪馆。

范杰与梁思成也有数年未见了,范杰结婚的时候,他也只是送来贺礼,人并未到场,那时正值九一八前期,梁思成夫妇正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,东北军与中央军贺礼绞杀叛军石友三。时局动荡,范杰也去信通知他们不要前来,安全为上。

九一八之后,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,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,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,他担任法式部主任,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。

这一次见面他们数年来的第一次会面,在将徐志摩的灵柩送到上海万国殡仪馆后,范杰便将梁思成夫妇请到了自家在上海的别墅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