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抗战惊雷 > 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发展的根基

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发展的根基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基于目前的制造工艺,杨天风不奢望制造出那么小的半导体器件,但却希望能用比较小巧的、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,来代替体积大、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。

如果这项研发获得成功,首先是军队的通讯器材能够实现小型化、便携化,以及提高通讯距离和质量;其次是使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研制成为可能。

呵呵,其实无线电近炸引信并不是杨天风所需要,他最想研制出来的是红外线夜视仪和无线电导航设备。

由于日军的空中优势,新七军在数次作战中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进行调动并展开攻击。杨天风认为这个夜袭的传统应该继承并发扬,以最大程度的抵消日军明视状态下的火力优势。

而类似于二战后期出现的,德国的吸血鬼单兵夜视仪和美国的T120夜视仪,都是主动式夜视仪,特点是结构原理相对简单,缺点是无法离开红外照射,而照射光线可能被对方的观测仪器发现从而暴露位置。

孙桐萱早就看得清楚明白,与杨天风合作一回,自己部队的装备水平便提高一些。只要卖力气,不玩心眼儿,杨天风还是很慷慨大度的。到现在为止,第三集团军只在机枪数量上便比以前增长了近一倍,更不要说其他的武器了。

骑八师的马彪算是第二个意识到这一点的,从装备很差到基本与其他国*军部队持平,这才用了多长时间?至于战损,打鬼子是为国征战,那不是应该应分的事情吗?

李铁军来得比较晚,可也在冬季大反攻前得到了杨天风供应的一批武器弹药。再者,他是归孙桐萱指挥的,对杨天风的印象不错,更习惯于听令行事。

摆平驻军,接手政务,杨天风算是解决了一件大事,而时间也在各地国*军此起彼伏的大反攻中进入了一九四零年。

……………

要对付日本鬼子,主动式夜视仪的缺点便是可以忽略的,是不存在的。实际上杨天风要解决的问题,是红外线夜视仪巨大的耗电量。生产制造大容量电池是一条路;使用晶体管,则解决困难就更容易了。

至于无线电导航,早在一九一一年,就有人研究了无线电波的定向性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伦敦时就使用了原始的地面无线电测向导航,而机载无线电测向仪是在二十年代才得到实际应用,并在二战时得到迅猛发展。

第一个登场的带有攻击性的导航系统,是德国的Knickebein(意为“弯腿”)定位体系。其后,德国又研发了X-Gera:t系统、独眼-Y-Gera:t系统,在德国空军的“月光奏鸣曲”行动中,英国的考文垂等城市遭到摧毁性轰炸。

元旦很平淡地过去了,当时的人们都不注重这个阳历的节日,没有什么气氛,杨天风也提不起精神,甚至连家都没回。

电报、电话已经连通了豫皖边区的几个主要县城和重要地方,无论是军事上的协调指挥,还是政务上的请示汇报,以及军工、煤化等产业的技术指导,都很便利快捷,已经不用杨天风太过东奔西跑、跋涉奔波。最主要的还是军官的培养和成熟,减轻了杨天风很大的工作压力。

在这样的条件下,杨天风本来是有条件长住毫州,与家人朝夕相处的。但他还是把大多的时间放在了芒砀群山中的军工产业上,除了灰机的研制和飞行员的培养,他还在进行一项划时代的研发,要吹响微电子革命的号角。

晶体管的发明,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九年,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。但是,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,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,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。

而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,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才终于在贝尔实验室问世。在首次试验时,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一百倍,但它的外形却比火柴棍短,但要粗一些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