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民国二三事 > 第一八七章 淞沪战 二十四

第一八七章 淞沪战 二十四(第2 / 2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午夜时分,货轮已经抵达下关码头,往北行驶一段,就是海河重工南京分公司所在,也是军调处总部所在。

范杰已经将军调处从中央军校撤了出来,那里只剩下一个空壳机构,孙科上台以来,对中央军校的拉拢调查日重,张治中甚至动了辞职的念头,这些都是蒋介石下野的影响所致,范杰现在已经实实在在的站在蒋某人的船上。

1月15日,蒋介石电召陈铭枢赴杭了解情况后,亲笔致函汪精卫,令陈铭枢转交。

16日晨,陈铭枢至沪,将蒋函交顾孟余转汪精卫。

汪精卫接到蒋介石的密函后,当天下午即赴杭同蒋晤面。

半个月前,当他迫于压力,宣布“引退”、回到溪口老家时,他恰恰避开了民众的反对、广州的明枪、南京的暗箭,以及满洲风潮等让他焦头烂额的声音,跳出了大风圈外,在他的这次下野只有短短47天,自这次下野,此后的十多年时间,不会再有哪个国民党力量能对他形成挑战了。

1932年1月13日,蒋介石由溪口老家赴杭州,公开表示:“愿以在野之身,尽个人之责。”表明他将结束“隐居”生活。

为了避免复出政坛后粤方的指责和牵制,他进一步表示:“辞职乃促成团结,使粤同志可出任艰巨,由此经过可知非本人不负责,乃不容本人负责。自问数年一切设施,均秉党义国法,不敢稍越常轨,被责为独裁。自恨诚信未孚,故愿引一切罪恶,于新政府成立后山居谢客不问政事。而粤迄今尚时有防止独裁言论,既不能见谅,遑何可再以此身问政。然一方又责不负责,进退实两难,故只得以国民地位,尽我对党之衷心而已。外间有促三领袖合作语,本人在党为后进,绝不能当领袖之称。余常言仍愿听先进领导,绝无成见,只须诸先进顾全先后言行,不以中正为不可教,则汪、胡诸同志如推诚入京,余虽在诟谇中,无不乐从其后,尽国民天职。”

与此同时,张继遵从蒋介石之意到上海公开发表谈话,指陈党内不能团结,责在粤方,为蒋氏复出造舆论:“统一政府为徇粤方同志之意而组织,其人选大半由粤地来,则无论如何粤方同志应首先表示拥护……

余信目前症结不在汪、蒋,而在广东,深盼广东同志,翻然改图,维护统一。尤愿展堂负党国重望,以真诚感动两粤同志。”

至此,自四一二以来,蒋汪再次合作的时机完全成熟。

;

而此时范杰亦启程返京,不只是范杰许多蒋介石的嫡系派系亦开始前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,等待事情的发展。

范杰返京坐的船是隶属于海河重工旗下的长江货轮,在岳阳,范杰接上委托二叔范熙申培训的一些人手,带着一船的军火,驶向南京。

依范杰和陈铭枢的关系,还有新到十九路军中的兄长范汉杰,进入南京的一切手续都已打通,否则,范杰这么一船的军火,在长江上还好说,进入南京哪儿又那么容易,一旦查实,他的乐子就大发了。

王启年已经在南京做好了接受武器的各项准备,依范杰对王启年的了解,以他的性子,是不会出任何纰漏的。

站立船头,迎面江风吹来,整个长江江面极宽,往来轮船极多,现在国事艰难,然而比起清末民初的那一段日子,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确实已经提高了许多,最起码,一路行来,范杰并没有看见有任何的外国船只,军用或是民用的船只撞翻中国渔民的事件,尤其是离南京越近,长江上的秩序越好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